最新消息
首頁  >   News   最新消息
2014-11-15
瀏覽人數:1218
夢醒鄉關何處? ──外籍新娘台灣情


夢醒鄉關何處? ──外籍新娘台灣情 文•張瓊方 網友評價: 總票數: 2 根據統計,台灣去年每一百對婚姻中,就有二十五對跨國婚姻(包括兩岸聯姻),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本國籍男子娶外國籍女子為妻,「外籍新娘」儼然已成為台灣的「新族群」。 截至民國九十一年底,累計已有將近十萬名的外籍新娘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她們主要來自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如果再加上大陸新娘,人數更已超過二十三萬人。 為數龐大、擔負著生養「台灣之子」重責大任的外籍女性,由於語言、環境的種種限制,導致她們成為「沒有聲音」的弱勢族群;她們所孕育的下一代,也因後天條件的不利而身處劣勢。 婚姻暴力、親子教養、族群認同等等外籍新娘在台灣面臨的處境與所衍生的問題,不僅關係著一個家庭,更影響國家的發展,理應獲得台灣社會的重視和協助。 「異國通婚」在台灣並非新鮮事,只不過,一九八○年以前主要是台灣女性外嫁美、日等先進國家男性;八○年以後情勢逆轉,受到經濟起飛、南向政策、女性社經地位提昇等因素影響,台灣男性的擇偶行為開始向外發展,紛紛轉而「南向」或「西向」,娶東南亞、大陸女性為妻。 二十年來,異國婚姻雖說和一般的婚姻一樣,有人幸福美滿,有的差強人意,但多年來,每隔一陣子電視上就會出現外籍新娘受虐的新聞。有人不堪受虐,攜子跳樓自殺;有人藉返鄉探親之名一去不回......。可以想見的,在這些新聞事件之外,還有更多外籍新娘在各個角落忍氣吞聲,繼續受苦,或求救無門。 根據高雄縣所做的調查,外籍新娘受暴求助案件增加的趨勢明顯增多,民國八十七年以前,每年求助案件都在個位數,八十八年以後逐年增加,到九十年四月底止,平均每個月的求助案件達到七件。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也指出,現今夫妻關係的家庭暴力發生率約百分之五,但台面下仍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數」,其中跨國婚姻的「黑數」更是居高不下。 寶島夢碎 自民國八十一年成立全台灣第一所婦幼庇護家園起,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就開始不斷接觸遭受家庭暴力的外籍婦女。 一位一心要嫁到台灣來當「太太」的越南新娘,嫁來後發現自己卻像個「佣人」,全家每個人都可以指揮她做事。由於當初先生借錢去越南娶她,如今仍負債度日,因此她希望出去工作幫先生還錢,卻不被許可。更慘的是,先生及先生的家人都會動手打她,甚至兩度被打到流產。有朋友告訴她,可以去報案,她幾次跑去警察局,卻因頭部傷勢不明顯,警察說看不出她挨打,又要她回去。從此,她不相信台灣的警察,一個人在外流浪好幾個月,一位好心人送她坐火車從高雄來到台北,台北一位太太收留她十天,最後來到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靜心中心。 二十五歲的阿梅(化名)從越南嫁來台灣已經三年,育有一位兩歲的兒子。四十多歲的先生經濟能力不足,與家人同住,因此阿梅便要照顧先生全家,包括先生的妹妹、妹夫,並負擔一切家事。產後營養不足的阿梅,罹患關節炎,又沒有錢看醫生,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阿梅出去工作賺取生活費,為此,先生的妹妹動手打她,罵她是「壞查某」,強行把阿梅的兒子帶走。原本對阿梅不錯的先生也與家人站在同一陣線,要和阿梅離婚,還告上法院。半年多來,阿梅看不到自己的兒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想留在台灣,只要他們給我看小孩就好,」阿梅說。 有口難言 由於跨國婚姻中,夫妻雙方最初的結婚目的往往不同──男方為了傳宗接代,女方則為了改善娘家生活,這對跨國婚姻的維持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也容易導致衝突的產生。 「這些婦女與孩子在台灣沒有任何娘家與朋友的支援,遇到問題只能茫然無措,」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指出,語言上的隔閡常讓她們對求救管道一無所知,甚至認為忍受暴力就是她們的生活,是無法改變的宿命,也是導致外籍新娘受暴比例較高的原因。 湯靜蓮指出,婦女被暫時安置在善牧中心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在兩星期到三個月的緊急庇護期間,社工員首先要先瞭解外籍新娘的背景、情況,然後安排緊急輔導,以穩定她們的情緒,最後再針對每個個案的不同問題進行協助,有的要幫忙寫狀紙、打官司,有的離了婚,要幫忙募集返鄉機票費......。 但因來台後的受暴經驗,導致許多外籍新娘對台灣人不信任。「有些受暴的外籍新娘很恨台灣人,認為台灣人都是壞人,甚至對社工員都不信任,」善牧中心裡越南籍的梅修女說,現行法律規定,尚未取得身份證的外籍新娘,若離了婚就得返回原居地,不能繼續留在台灣,而且無法帶走孩子,這一點外籍新娘很難接受,常認為是社工人員不肯幫忙。事實上,許多外籍新娘即使面臨不幸的婚姻,但為了孩子也只得忍氣吞聲,成為婦女受暴「黑數」的一員。 保護諮詢專線 值得注意的是,高雄縣所做的調查發現,在受暴求助的外籍新娘中,有八成會使用本地語言,顯示能對外求助者多為語言能力較佳者,因此對於有語言方面「障礙」的外籍新娘,如何取得救援資訊與協助,顯然非常重要。 今年四月中旬,內政部已委託「賽珍珠基金會」開設「外籍配偶保護諮詢專線」,在不同時段分別提供英文、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等五種語言的電話諮詢服務,由來自各國的義工在電話中協助解決外籍台灣媳婦的困境。 越南籍的阮氏花蘭來台灣五年,在家鄉時她就曾聽聞越南新娘在台灣的情況,來台灣唸書後很想跟她們接觸,卻苦無機會。幾個月前,在文化大學同學的介紹下,到賽珍珠基金會擔任保護專線的義工,負責接聽越南時段的求援電話。 「很多是被公公、婆婆或先生打,」阮氏花蘭對同胞的遭遇很是憂慮:「我在電話裡叫她們去驗傷、去警察局,但是她們不太會說國語,又沒有朋友幫忙,很困難,只能幫她們聯絡家暴中心,請家暴中心派員前往協助,或提供她們資料、管道,不知道她們自己能不能辦到......。」 無奈的是,即使對外求助,在現行的法律規定下,外籍新娘所面臨的困境與兩難並不能完全獲得解決。 一來,外籍新娘必須在台灣居住滿三年才能申請居留證,未取得居留證無法工作,也就無法謀生。因此,就算逃離暴力家庭,也很難獨立生活。 更加無奈的是,無辜的孩子經常成為受虐外籍新娘「留與不留」的兩難所繫。因為一旦選擇離婚,外籍新娘就得離境,但因孩子與母親分屬不同國籍,媽媽無法取得監護權帶走小孩,母子將飽受分離之苦。 阿娟(化名)嫁來台灣多年,有一個六歲的女兒和一個三歲的兒子,由於先生無業又好賭,經常有債主登門討債,讓阿娟沒有安全感,提出離婚。離婚協議書上雖然言明阿娟一星期可以看小孩一小時,但探望孩子幾次之後,公婆就不讓她與小孩接觸,甚至動手打她。社工員願意協助阿娟寫狀紙打官司,但阿娟怕提了訴訟,勝訴機會渺茫,又斷了探視子女的後路,遲遲不敢打官司,飽受煎熬。 台灣之子 婚姻暴力成為外籍新娘們「有口難言」的最痛之外,多年來,隨著孩子長大,子女教養的問題,也成為另一個同樣「有口難言」的嚴重困擾。 根據統計,目前跨國婚姻家庭所生的孩子已經超過原住民孩子的人數。以民國九十一年為例,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為二十四萬七千多人,其中外籍(包含大陸)新娘所生子女數為三萬多人,比例高達百分之十二•五。換句話說,台灣去年一百個新生兒當中,有十二個是外籍新娘所生。 由於語言、生活環境限制帶來的壓力及適應上的困難,外籍媳婦在懷孕及養育兒女的過程中,也較本地婦女更易產生心理上的疾病和困擾。 根據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許德耀及心智科主任周文君的研究,外籍媳婦在懷孕期間有明顯的憂鬱傾向(百分之三十二•五),其中有百分之十一•三想自殺。因而外籍媳婦易生下體重不足的孩子,子女也有發展遲緩的現象。至於子女求診問題,則以語言障礙居多,其次是混合性障礙,評估幼兒心理發展指數顯示,高達百分之六十三•六的跨國婚姻子女有發展遲緩現象。 外籍新娘所生的台灣之子,除了「先天」條件不足外,「後天」環境也甚為不利。據內政部的統計分析,由於外籍新娘教育程度偏低,以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結婚新娘的教育程度分析,外籍新娘屬國中以下(含國中)學歷者佔百分之四十一,高於本國新娘的百分之二十九。 此外,外籍新娘的結婚年齡也偏低,同樣以民國九十年為例,外籍新娘結婚年齡在二十四歲以下者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是本國新娘的兩倍,其中百分之三十甚至低於十九歲。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這三分之一未滿二十歲的外籍新娘,在身心或社會化發展的成熟度都比較低;而她們受教育程度平均比台灣女性少三到五年,可以說不僅自身競爭力低,也不利於下一代的教養,將造成競爭力低落問題延續到下一個世代。 目前跨國婚姻家庭中已屆學齡的孩童越來越多,學習問題也逐漸浮現。以外籍新娘「比例」最高(六萬人口中有八百名來自東南亞等國的外籍媳婦、六百多名大陸媳婦)的澎湖縣為例,小學宛如「八國聯軍」,而外籍新娘所生育的第二代,在各校評量中多屬後段,澎湖縣教育局長顏秉直甚至表示,這批「台灣之子」可能連帶影響澎湖的教育品質。 一場人口的「交換」 跨國婚姻成了台灣男性解決延續香火壓力的途徑,行政院主計處在今年七月底公布,去年結婚的台灣男性,有四分之一娶的是「外籍新娘」(包括大陸),人數達四萬四千八百四十三人。 由於大環境的趨勢如此,跨國婚姻在人道上很難被阻止、挑戰,也因此,伴隨著跨國婚姻而來的問題,更不容社會忽視。林萬億指出,今天台灣外嫁的多半是中高學歷的女子,而娶進門的卻是較低社經地位的女子,一進一出的「交換」,將使台灣人口品質呈負向發展,人口組成也將產生重大改變,對我國未來的生產力、經濟力都會產生衝擊。 此外,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外籍新娘,雖然可能讓台灣社會更多樣化,台灣社會藉此也可以學習更包容、更開闊,但相對地,對於可能造成的割裂與衝突危機,也需及早因應。 林萬億指出,從過去二次大戰期間日裔美人被關入集中營,以及最近九一一事件後,中東人士在美國處境艱困的經驗顯示,外籍配偶不可能完全保留母國文化,但也很難融入當地社會。原本就存在著族群問題的台灣社會,如果沒有培養包容的心態,外籍新娘的加入,將使得社會產生更複雜的割裂關係。 「特別是大陸籍的配偶,更涉及國家認同問題,」林萬億指出,一直以來,大陸配偶的身份「曖昧不明」,但由於她們沒有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少溝通上的問題,一向被排除在「外籍新娘」之外,但名義上號稱為「同胞」,實際上卻無法享有「同胞」的待遇。因此潛藏在台灣社會中的大陸新娘問題可能更少被瞭解。大陸新娘問題被「政治性」的忽略、延緩,但避而不談,可能只會使問題更嚴重。 尊重、和諧、愛 「在十餘年的服務中,我們深刻地感受跨國婚姻所發生的不幸狀況,對婦女及孩子所造成的傷害與後續影響,是非常可怕而難以估計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認為,除了政府要有適切的配套和預防措施外,家庭的問題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家庭去解決。 四月中、下旬,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舉辦了「尊重、和諧、愛一一為跨國婚姻家庭祈福」全省巡迴活動,期許跨國婚姻家庭都能彼此尊重,促使家庭和諧,遠離暴力與傷害,讓孩子能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要解決問題,首先婚姻商品化的觀念要避免,」林萬億指出,這種仲介、商品化的婚姻媒介已存在十年了,卻不見政府有關單位介入。究竟我們的人口政策為何?對於不肖的仲介業者有何管束辦法?一直缺少相關法令和措施。 「對於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或負擔,台灣社會必須要承擔與彌補,」林萬億指出,未來針對跨國婚姻家庭的公共服務投資必須增加,如:醫療保險、教育、社會福利等等。 對於外籍新娘的協助,在語言、生活習慣、健康、法律、人權等方面的文化引導也要加強,更要教育國民如何善待這些「外來媳婦」,否則,任由她們自生自滅,求救無門,將形同台灣社會對外籍新娘的「集體暴力」。「最好的預防應在婚前,否則社會成本會很高,」林萬億認為,社會為此要付出的代價很難估算,留給下一代去承擔並不公平。可預見的,這是台灣社會未來的一大課題,如何能不違反人道,又能顧及社會發展,是考驗,也是契機。
回上一頁 置上